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 分类: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264X
  • 国内刊号:  11-3397/Q
  • 期刊定价:    ¥1560
  • 起订时间:   2024年12月
  • 创刊:   1955
  • 周期:   月刊
  • 出版社:   植物生态学报
  • 发行:   北京
  • 语言:   中文
  • 主编:   方精云
  • 邮发:   82-5
  • 库存:   200
  • 邮编:   100093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 出版地方:北京
        • 快捷分类:科技
        • 国际刊号:1005-264X
        • 国内刊号:11-3397/Q
        • 邮发代号:82-5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植物生态学报简介

      •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植物生态学报》官方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植物生态学报》(CN:11-3397/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文章特色

      • 1)《植物生态学报》论文题目(中英文对照)。

        2)《植物生态学报》作者及单位(中英文对照)。

        3)《植物生态学报》中英文摘要。

        4)关键词(中英文对照)。

        5)正文:简要说明研究背景、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方法和结果。

        6)文章属地、厅级及以上单位立项的课题成果,请在文章首页左下角注明课题全称和批号。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植物生态学报栏目设置

      研究论文,综述,资料论文,方法与技术,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碳水通量过程研究专题论文,编辑之窗,编者评述,《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研编体系和规范专辑_研究论文,论坛,侯学煜评述,书讯,技术方法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植物根际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壤学最活跃、最敏感的研究领域,而根系分泌物作为根系-土壤-微生物界面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物质,是构成根际微生态系统活力与功能特征的内在驱动因素,是根际概念与根际过程存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传统的根际过程研究更强调以实际生产问题为导向,加之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操作便利等诸多因素,以往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主要聚焦在农业生态系统,而有关根系分泌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调控机理研究甚少,认识相对零散和片段化。基于此,该文结合作者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主要成果和该领域国际前沿动态,综述了森林根系分泌物的生态重要性,重点论述了目前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重点方向和研究内容。

      作者:尹华军,张子良,刘庆

      摘要:外来入侵植物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显著影响土壤氮(N)的转化过程。外来入侵植物对N循环影响的研究已成为入侵生态学的研究热点。N循环与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有关,外来入侵植物能够改变凋落物的组成与结构,进而影响土壤的N转化过程。另外,外来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也会影响土壤N转化过程,这些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变化密不可分。该文主要从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及外来入侵植物化感作用两个方面综述了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N转化的影响,总结了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N转化相关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氨氧化细菌与氨氧化古菌)的影响,探讨了土壤N转化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反馈,并探讨了丛植菌根真菌与外来入侵植物的互相影响。

      作者:陈宝明,韦慧杰,陈伟彬,朱政财,原亚茹,张永隆,蓝志刚

      摘要:热量匮乏是高山树线的主要成因,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对高山树线及其建群种的生态学过程及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折多山和剪子弯山两处高山树线(海拔分别为4265m和4425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垂直样带,同时结合区域温度、降水的长时间序列分析,探究两处树线的时空动态过程,并明确了建群种冷杉(Abies spp.)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折多山和剪子弯山区域的气温在过去58年均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0.72和0.91℃),而折多山和剪子弯山区域降水均存在微弱的降低趋势。2)折多山的峨眉冷杉(A.fabri)龄级结构呈反J形,剪子弯山的鳞皮冷杉(A.squamata)龄级结构呈双峰形,二者种群结构均相对稳定。3)在小尺度上,种子扩散限制使得两处树线的冷杉聚集分布。在大尺度上,折多山峨眉冷杉亦呈聚集分布,而剪子弯山鳞皮冷杉受生长环境以及种内或种间关系的影响呈随机分布。4)两处样地建群树种的树高和基径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位于树线交错带上部的冷杉均呈现树高生长大于径向生长的异速生长关系,而位于样地中、下部位的冷杉大部分呈等速生长关系。5)相比10年前,折多山和剪子弯山的树线及树种线位置均无明显变化,剪子弯山鳞皮冷杉种群的树木密度亦无明显变化,而折多山的树木个体数提高了约25%;相比20年前,折多山和剪子弯山的树种线分别上移了50和30m,树线位置分别升高了75和40m,树木个体数亦明显增加,分别提高了约220%和100%。树线及其建群种在较大时空尺度上主要受热量的控制,而在较小时空尺度上受温度及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

      作者:周天阳,NARAYAN,Prasad,Gaire,廖礼彬,郑莉莉,王金牛,孙建,魏彦强,谢雨,吴彦

      摘要:根系功能属性及其变异性能够介导物种共存及环境适应策略,但强烈的环境约束作用能够引起不同物种间根系属性的趋同性。为了研究西藏高寒草原群落中植物根系属性变异规律,并阐明不同物种资源获取和适应策略的多样性,该文对西藏高寒草原不同的环境梯度进行了研究。作者自东向西沿着降水梯度在那曲、班戈和尼玛3个自然草原群落进行群落调查,并采集了共计22种植物。测定了每种植物的一级根直径、一级侧根长度和根系分支强度3个关键根系属性。结果表明:在西藏高寒草原群落中,不同物种根系直径普遍较小,且种间变异非常小(22.76%),其中86%的物种一级根直径集中在0.073mm到0.094mm之间;相较于直径较粗的物种,直径越细的物种分支强度越高,侧根越短。在群落尺度上,植物主要通过增加根系直径、侧根长度,降低分支强度的方式来适应水分的减少;而在物种尺度上,植物适应水分变化的策略则呈现多样性。

      作者:周玮,李洪波,曾辉

      摘要:通过分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磷(P)分配规律,可以阐明两个磷高效利用杉木在不同供磷水平下吸收外源磷的分配及动态变化,为进一步进行磷高效利用基因型的选育提供参考。该研究以2个磷高效利用杉木家系(被动忍受型M1与主动活化型M4)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32P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在不同供磷水平下2个杉木家系幼苗磷分配规律。结果表明,M1和M4吸收的外源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均为根>叶>茎,自显影中相同处理时期的各器官在水平投影面上32P含量均为根>茎>叶。低磷处理下M1和M4根、茎、叶吸收的外源磷的含量均明显低于高磷处理,自显影中相同处理时间根、茎、叶低磷水平下成像的黑化程度也低于高磷水平,且低磷处理下吸收的外源磷的含量增加缓慢,说明低磷胁迫严重影响杉木苗磷的吸收与积累。M1和M4的根系磷分配率在低磷胁迫下呈现出明显的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高磷水平下根系磷分配率表现为先增加后趋于平稳。这说明M1和M4可以通过体内磷的重新分配来适应外界低磷胁迫,即杉木苗在低磷胁迫初期将根系中的磷转移至地上部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地上部分的磷向根系中转移。但两个家系在低磷条件下对吸收的外源磷的分配格局差异明显:从开始至结束M1吸收的外源磷的分配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分,而M4先表现为根系>地上部分,后表现为地上部分>根系,说明M1在低磷胁迫后加强体内磷循环的程度相比于M4更高,即磷从地上部分向根系转移的趋势更强烈。

      作者:陈思同,邹显花,蔡一冰,韦丹,李涛,吴鹏飞,马祥庆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